最近看了一本书挺有意思,叫《中国为什么做不出好游戏》,其中的剖析算是到位又精辟。这让我想起国产沙盒生存游戏《幻》。该作在Steam上以抢先体验的形式发售,评论褒贬不一,给出不推荐的玩家普遍认为游戏的内容有些空洞,玩法少,版本不够成熟,完成度很低,这是最大的硬伤。其次,则是游戏的优化问题,Bug也不少。
其实这款游戏从没登录之前就已经被疯狂吐槽,能拿到褒贬不一的成绩,还是在于大家对于国产游戏最后的支持罢了。建模和光影看似高大上,美工和技术团队看似很用心,负责人看似自豪而又无奈,但一切都掩盖不了这个游戏仅仅是一个用虚幻引擎和下载他人素材所混合而成的四不像。
这仅仅是中国游戏行业的一个缩影,有梦想,却没有能力。不少毫无开发经验的“梦想家”尝试创业做游戏,他们有学外科的、量子物理的、小语种商务外语的等等,虽说他们来自不同的家乡、学着不同专业,但为能实现了心中的想法和冲动从五湖四海齐聚一起。这些梦想家自认为自己的创意史无前例,一开始就烧钱做大项目,市场肯定会承认。
然而一般这些创业团队因为没有钱,或者不想支付后期高额的推广费用,所以在制作初期就雀跃于各大媒体平台赚足眼球掌声和口水,不过大部分到最后因为步子迈大撕到蛋等原因半路夭折,又或者经验不足、团队磨合失败一拍两散。少有能完成的作品,又面临前期调研不充分或推广经费不够等等赔的惨不忍睹,就像夜里中哑掉的礼花般嘶吼着划破苍穹,还没等到绽放就消失在了深邃的黑夜之中。
另一条路,则是网易、腾讯为代表的KPI阵营。前者除了页游、网游捡钱,就是代理;后者除了“抄袭”,也开始走向了手游致富的道路。但最重要的是,这些有资金的大咖们,无一例外是以KPI为企业文化。KPI本身没有问题,它是对一团队“能力”的衡量标准,而问题在于大老板们对KPI的评判不够科学。
他们最开始就把那些游戏作为一种短期的消耗品来看待的。在他们眼中与其长时期地经营某一个不一定十分出色的游戏,不如通过偃苗助长的方式,通过犀利的策划和浮夸的市场公关,让这个游戏在短期内获取足够的效益,然后战略转移,将这个游戏的资源放到另一个新的游戏上继续敛财,这样虽然游戏做不好但是收益确实杠杠的,而且风险低,毕竟不是每个游戏都像LOL那样值得长久发展。
在以前社会对于游戏的态度还相当于毒品,审查游戏就如同红卫兵的批斗的年代,依然是诞生了仙剑奇侠传那样的精品。而现如今,半条命都不用像德国那样把纳粹标志和谐掉,电竞甚至都算是大学专业,好游戏却仍然没能有一个是中国制造。表面上看确实是奇特,仔细思考之下,也许这才正常吧。